浅谈AI写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与反思

最近,网络上流行起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——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续写故事,制作成文本视频。这些经过AI创作的文学名著,有些成为了网络热门,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、既荒诞又深刻的奇妙感觉。比如说,有人用AI续写了林黛玉大战孙悟空的故事,还有人用AI创作了蒲松龄笔下狼袭击城市的情节,这些故事引人入胜。


在几年前,人工智能只能进行简单的续写,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AI写作已经在新闻写作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如今,AI写作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新闻,甚至可以替代人工写作。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:未来,AI写作是否会完全取代人工写作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必须了解AI写作的内在逻辑。AI写作是基于现有的文库,通过一定的程序从中选择所需部分并放入文章中,因此,一篇耗费不了甚至一分钟的文章就完成了,可谓是挥笔立就。


回到“AI写作能否取代人工写作”的问题,答案是明确的:不能。虽然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比人类更高效,但仅凭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是错误的。尽管人工智能接近人脑,但它内在的限制决定了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质的差别,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异。想象一下,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获得像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,成为意识主体并控制人类,这种情景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。


如果我们把修饰语言抛开,回归到写作的本质,我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。写作是从人的情感出发的,所谓“有感而发”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。人类的创作源于他们所见所闻所想所感,如果屈原没有被放逐,就不会有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悲愤;如果李白没有亲眼见过贵妃的真容,就不会有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的感叹;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参加过革命,就不会有《钢铁是如何炼成的》这样的革命奇书问世。虽然AI写作可以写出韵脚相压的格律诗,但它难以达到马一浮“已识乾坤大,尤怜草木青”的格局与悲悯;虽然AI写作可以完成一篇完整的小说,但它难以达到鲁迅《狂人日记》的尖锐和发人深省。因此,AI写作永远无法取代那些文学创作者,因为生命不止,创作不息。


尽管AI写作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写作,但它也提供了一种反思机会。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,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。同时,在各种创作领域,抄袭现象也屡见不鲜。AI写作的出现提醒我们,创作者不能简单地将旧作品复制粘贴,而应该注重创新和原创性。